福建省地处祖国东南沿海,在北纬23°33--28°19',东经115°50--120°43′之间,跨中、南亚热带,北与浙江为邻,西北与江西交界,南与广东接壤,东及东南滨海,与台湾一水相连。全省陆地总面积为12.138万平方公里(包括金门县148.89平方公里),折18207万亩。境内多山,群峰耸峙,山岭蜿蜒,丘陵起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海岸曲折绵亘,长达3324公里,海域面积12.51万平方公里,比陆地略大。
一、倚山滨海,山海资源丰富,为农业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但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本省境内多山,山地主体由并列的两大山带构成。一列是闽西大山带,由武夷山和仙霞岭、杉岭等山脉组成,蜿蜒于闽、浙、赣边境,是闽赣两省的天然分水岭,其主峰崇安黄岗山海拔高达2158米;另一列是闽中大山带,斜贯本省中部,由鹫峰山、戴云山和博平岭等山脉组成,主峰德化戴云山海拔高达1856米。两大山带均呈东北--西南走向,并与沿海大致平行,长度均约500公里,高1000米左右,控制着全省整个地势,自东向西两伏两起,西北高东南低。特别是闽中大山带的戴云山和博平岭,显然把全省分为闽东南沿海(简称东南片)与闽西北山区(简称西北片)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的两大片,对本省气候、水系、水文,土壤、植被等各种自然因素的形成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都起着深刻的影响。
全省山地丘陵面积有1000万公顷左右,约占土地总面积85%,海拔一般较低,1000米以上的仅占3%,500--1000米的占33%,500米以下的占64%,较便于开发利用。山地丘陵林业基础较好,现有林面积6744.5万亩,加上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的造林地等共有8410万亩,人均3.3亩,活立木蓄积量共有4.3亿立方米,人均17.1立方米,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林区松香、香菇、笋干等林副产品也十分丰富;现有的茶、果等多年生作物,绝大部分也分布于山地丘陵。
本省沿海有广阔的海涂、浅海和海洋渔场,鱼、虾、贝、藻种类繁多,经济鱼和对虾、扇贝、西施舌等海珍品资源丰富。10米等深线内的浅海约有41万公顷,有利于发展海水养殖和近内海捕捞。
本省还有池塘、水库、湖泊、河沟等内陆淡水面4.7万公顷。
但是,我省农业用地特别是耕地比重小,仅占总土地面积10.64%,而且沿海地区耕地甚缺,后备资源有限,宜农荒地和滩涂可开垦为耕地的潜力也不大,使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同时耕地中平原地少,梯田坡地多。土壤除河流沿岸、下游平原和沿海为冲积土、潮土与滨海盐土外,绝大部分是红壤、黄壤,一般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少,普遍缺磷、缺钾、偏酸。
二、地处中、南亚热带,热量足、雨量丰,有利于提高农业产量。但季风影响显著,气候不稳定,自然灾害频繁。
全省大部属中亚热带,闽侯白沙、连江黄岐以南,戴云山,博平岭以东为南亚热带。全省年平均温度17--21.3℃,由北到南≥10℃积温多达5000--7700℃。年降水量有1100--20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递增,且有80%以上雨量集中在3--10月的温暖和炎热季节之间,雨热同期,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多熟种植,林木的速生丰产,畜禽,鱼虾、贝藻的繁殖生长,蔬菜的周年生产,绿肥,饲料的四季栽培等,都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南亚热带地区农田一年可三熟,中亚热带山区可一年二熟,少部分高海拔山区也可以一年二熟。闽东南片温热条件尤为优越,年均温比闽西片高2--4℃以上,农作物可以一年多熟,并适于许多喜温的经济作物生长,特别是南部的漳州市和厦门市终年基本无霜,四季常青,是全省热量最好的地区,亦是粮食高产区和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如甘蔗、龙眼、荔枝以及橡胶、剑麻、胡椒等最适宜的地区。闽西北片纬度高,热量较差,但有两大山带(尤其闽西大山带)为屏障,削弱了冬季南下冷空气的袭击,加强了春夏海洋暖湿空气的调节,所以温、水条件比同纬度的江西等省较为优越,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较为有利。本省虽然地跨四个多纬度,南北气候条件地域性差异较大,农业生产兼有南、中亚热带以至北亚热带的特色;但由于各地山体大小,山脉走向、坡度、坡向以及海拔高度相差悬殊,温、光、水、土等条件亦随之变化较大,形成许多各有特点的小气候,农业生产垂直分异甚为明显,可以在同一个纬度的不同高度上,分别种植热带、亚热带以至温带作物,发展与生态条件相应的各种农业生产,充分显示出我省具有“立体农业”的特点,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多种作物生产。
我省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较为显著,四季分明,各年冬夏季风更迭的时间有迟有早,气温波动、雨季始止、降水量多少等都有较大变化,各种农业气象灾害亦随之频繁发生。特别是降水量不均,相对变率很大,最多年降水量往往是最少年的一倍以上,月变化更不稳定,沿海变差尤大,旱涝灾害甚为频繁;温、水等气候条件的不稳定,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常引起农、林、牧、渔多种病虫害的频繁发生,尤其水稻“三寒”和农作物病虫危害较为严重而普遍;沿海地区常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台风和大风影响;局部地区还有冰雹等自然灾害。
三、山多林茂,水系发达,可开发的水资源潜力很大。但分布不均,沿海水源甚缺。
山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较高,境内溪河纵横,流域范围广,加上雨量充沛,所以水资源较为丰富。全省流程20公里以上的水系有37条,总长13569公里,流域面积11.28万平方公里,主要的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交溪等五大河流(其中,闽江流域面积6.19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流域总面积的近一半)。溪河多年平均总迳流量达1150亿立米,人均占有水资源近4567立米,高于全国人均2700立米的水平。地下水资源亦相当丰富,浅层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共有254亿立米/年,其中宜于集中开采的可采量有26.9亿立米/年,进一步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对于沿海地区解决生活用水和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全省水力蕴藏量很大,可供发电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有1046万千瓦,居华东各省第一位,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的总装机容量可达705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20亿度;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省沿海地区还有丰富的潮力和风力资源,可开发利用。
但是,我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一年的雨水,差不多有60~70%集中在3~6月份,年际之间雨量相差也很大,丰枯水比值达2.6~3.6倍,这是造成旱涝灾害的一个主要原因。地区间水资源也悬殊很大,内陆山区较多,人均有9236立米,个别县可达20000立米,沿海地区则较少,人均只有2082立米,个别岛屿甚至只有500立米,农业用水甚为缺乏。
四、生物种类繁多,地方品种丰富,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但资源破坏严重,农业生态环境受到很大影响。
我省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生物种类繁多。全省植物种类有3000种以上,仅在陆地森林生态系统中就有用材树种400多种,药用植物600多种,野生木本淀粉和糖料植物40多种,油料植物30多种;动物类中野生动物有数千种,海洋鱼类750种,甲壳类和头足类如蛤、蛏、泥蚶等有数十种、淡水鱼类160多种;微生物中真菌类有430种,被利用并大量生产的有蘑菇、香菇、鲜草菇、银耳、黑木耳、茯苓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工培育的作物、林木、畜禽、鱼类等种类品种亦多种多样,为发展我省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提供了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