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县下党乡高标建设特色“学习小镇”
下党乡聚焦讲好“下党故事”,以下党乡党性教育基地为平台,着力打造独具特色、功能齐全、面向全国的学习小镇,开设“重走一段路、重温一段历史、上好一堂党课、举办一个仪式、夜谈一次心得”的“五个一”特色课程,设置体验“难忘下党”主题馆、滴水穿石主题公园、党群连心路、“下党故事”北路戏等情景教学,编排《难忘下党》《讲好下党故事》等党性教育教材开展沉浸式学习,引导党员干部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年培训学员超过3万人次。
霞浦县打造“四下基层”实训基地
霞浦县加快培育升级“四下基层”实训基地,设立红色(党性教育)、金色(发展振兴)、绿色(生态文明)“三色精品课堂”,突出“红色教育型”“产业振兴型”“文旅融合型”“治理创新型”分类开发乡村振兴主题教学线路,打造现场教学基地,形成“理论教育+现场观摩+实践锻炼”实训模式。
龙海区深入开展村级党组织“达标创星”活动
龙海区制定村级党组织评星定级千分制考评办法,结合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作用发挥、群众评价等方面考评内容,把乡村振兴要求作为重要指标,推动农村党组织创先争优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目前,全区共有先进村党组织73个,其中五星级30个、四星级43个。
泉州台商投资区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导师帮带制”
泉州台商投资区为进一步提升新任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试点推行乡村“导师帮带制”,在全区范围内遴选11名“治村能人”和8名农业、财政、文旅业务骨干以及优秀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一对一”指导帮带19名有较强发展潜力的新任村党组织书记,帮助理清履职思路、激发干事潜能。
东山县推行“一岗五级”干部薪酬动态管理
东山县对80个村和社区511名“两委”干部薪酬,实行差异化、动态化管理。根据村干部连任届数定五个报酬级别,根据年度考核定五个岗位级别,根据村财收入定五个奖励级别,村主干每级每月相差600元、薪酬最高可达6200元/月,村“两委”每级每月相差300元、薪酬最高可达3500元/月,实现村干部“干多干少”不一样。
泉港区前欧村组建党员先锋小分队
前欧村大力实施“党员先锋服务发展暖心”工程,成立征地先锋小分队、招商先锋小分队、帮扶先锋小分队,通过分队运营方式,先后完成项目征迁1000多亩,引进石雕厂、木业、农产品采摘生态园等十余家企业,鼓励群众创办小型加工企业,解决本村劳动力就业600多人。
厦门市国企助力乡村振兴
厦门市充分发挥国企在乡村振兴中当先锋、打头阵作用,鼓励各市属国企在发展乡村休闲农业中开展多层级合作,积极探索“党建+国企+村民”“国企+合作社+农户”“国企+民企”等合作模式,促进农业与信息、旅游、文化、康养、餐饮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农民转产就业增收,目前已打造同安“莲花高山旅游”“田园竹坝”、翔安“悠然锄山”“香山乡苑”等一批示范项目,其中特房集团投资开发的“大帽山境”项目,采取“市级国企+区级国企+国有农场”模式联合开发休闲农业,帮助148个原村民转产转岗,年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旅游收入约1000万元。
新罗区建立“国企挂村”机制
新罗区选派区属国企对乡村振兴试点村挂钩帮扶,针对业态发展“不敢、不会”等问题,由挂钩国企先行介入,打造示范样板,各村集体再成立公司(合作社),鼓励村民入股,参照国企标准建设,逐步推动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区属国企挂钩帮扶试点村26个,有效推动57个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涉及项目投资2.2亿元,相关镇、村成立8家公司(合作社)。
洛江区虹山乡成立乡村振兴公司统筹全乡资源开发
虹山乡依托全乡5个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和区级国有企业,成立梧凤文旅集团及五个子公司,作为乡村振兴投融资平台和运营平台,对全乡农文旅资源进行统一开发、统一推介、统一引流、统一服务,共争取7.46亿元“梧凤小镇”项目纳入国家专项债和银行贷款。
平潭综合实验区青观顶村村企合作发展文旅产业
青观顶村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探索村企共建的良性合作模式,由村集体负责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景观提升,由旅游开发公司连片开发民宿及各类旅游产品。青观顶村农文旅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
洛江区罗溪镇依托镇属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品牌
罗溪镇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依托镇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创建“帮更多”品牌,按照“一个公共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统筹全镇17个村的特色农产品,实现销售农产品100余万元,打响罗溪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
漳平市圆潭村探索“村社合作”模式
芦芝镇圆潭村由支部牵头领办绿圆林业专业合作社,实行“六统一”,即统一组织购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物资供应、统一包装品牌、统一收购和销售,打造“圆潭灵芝·圆汁圆味”品牌,带动、引导村民积极种植仿野生灵芝,发展壮大灵芝产业,目前全村78户农户种植灵芝近千亩,年产值560余万元。
龙岩市推行“供销农场”水稻生产托管服务
龙岩市组织乡镇、村集中流转土地,委托农机专业合作社(“供销农场”社会化服务中心)提供水稻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全程服务,在大幅降本增效的基础上实现“种粮有效益、农户有收益、村财有增收”。截至目前,全市推广“供销农场”面积达5.77万亩(其中全托管4.7万亩,劳务托管1.07万亩),有53个村党支部参与“供销农场”全托管,村党支部领办土地托管或粮食生产类合作社24家,村财平均增收2.5万元以上。
光泽县止马镇跨村抱团发展
止马镇推动辖区10个村党组织联合成立止马镇新振发展有限公司,并组建党支部,各村将辖区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闲置资产和可用资金统一打包入股公司,公司积极对接圣农集团肉制品项目,形成“止马镇党委+圣农集团党委+10个村集体+若干农户”的“1+1+10+N”共同发展格局。公司陆续吸纳生产经营人员160余人,月工资可达3000—5000元,各村年分红达10万元。
浦城县九牧镇“跨村联建”领办合作社
九牧镇积极探索实施“跨村联建”模式,以吴墩村为领建村,联合杉坊村、富源村成立吴杉富联建村党委,并领办浦城县茂林修竹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毛竹山5000余亩统一经营毛竹、竹笋产业;流转山场230余亩种植黄精,种植百合2亩,吸纳39户村民投资入股(每4000元占股1%),带动120多户农户增收。
邵武市下沙镇跨村共建产业园
下沙镇屯上村牵头成立邵武市生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盘活利用邵武市润洲菇业有限公司厂房6栋,流转土地40余亩,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并吸纳周围5个村每村出资30万元,以年利率6%作为产业园投资共同受益人。目前产业园已投入资金1800余万,引进企业7家,全镇6个村村财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其中已有2个村村财收入超过100万元,4个村村财收入超过50万元。
邵武市大乾村大力开展“村企”合作
大乾村与福建水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合股联营”毛竹山1000亩,每年分红5万元;引进福建大乾山泉水有限公司,村委会投资占股15%,每年保底分红7万元;与福建金湖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以资源入股的方式,发展林下多花黄精种植300亩。
顺昌县郑坊镇多村抱团发展食用菌产业
郑坊镇牵头整合兴源村、郑坊村、俸窠村、罗坊村等4个村产业资金520万元,流转土地40亩,建设菌草新型产业食用菌种植大棚75个,烘干房360平方米,同时引入福建九菇娘农业公司等3家经营主体开展村企合作,由农户承包大棚种植,企业通过“统一培养菌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分户栽培、统一回收成品”的方式,为种植户提供兜底保障。目前,食用菌年产量1200吨、产值1800万元,实现4个村村财年增收31.35万元,10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务工年增收3万元。
泉港区涂岭镇打造共富产业
涂岭镇牵头建设镇级乡村共富项目—涂岭红茶示范与推广基地引导辖区内临近的涂型村、樟脚村、黄田村等3个村投资入股,打造集种植加工与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茶产业园区,推动红茶产业加快发展,带动新增就业600余人,2023年参股村村财收入均突破30万元。
永春县铺下村村企共建“醋村”
铺下村成立村办企业福祥醋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盘活村级闲置资产的运营主体,引进五道醋业入驻村闲置工业楼房进行生产运营,五道醋业由醋企向村民提供酿醋原料,并选派技术专家指导酿造,共同发展醋产业。目前全村酿醋人家已由8户发展到175户,2023年全村醋产量达500吨以上,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
荔城区黄石镇“跨村联建”抱团发展
黄石镇联合江东村、华堤村、华中村、华东村,以“跨村联建”模式组建华江片区联村党委,挖掘提升梅妃文化、龙舟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串珠成链”开发片区旅游资源,打造“环江绕华旅游圈”,促进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永定区“跨村联建”促优势互补
永定区以项目打捆使用、土地规模流转、产业连片开发等方式,整合各村项目、土地、资金等资源,推动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目前,全区共组建24个联建村党组织,覆盖96个行政村,实施联村产业发展等项目200多个,打造出“土楼十里长廊”“蝴蝶花开党旗红”等6条跨村联建乡村振兴示范带。
蕉城区赤溪镇实施“村社共建”
赤溪镇利用乡镇供销新社的土地房产资源和经营服务优势,推动全镇12个村党支部与供销社共建,以“村级党组织+基层供销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模式,成立强村公司,供销社占股40.98%,村集体占股59.02%,发展农村电商、庄稼医院、农资农产品经营、供应链服务、技术平台、土壤改良等,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发展。目前镇辖区村财收入20万元以上村超过50%。
古田县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
古田县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即由村党支部代表村集体注册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村集体占股不低于30%,村“两委”干部带头出资入社,村民通过土地、生产资料、务工等方式入股,党支部书记作为理事长负责合作社日常管理,合作社重大事项由村党支部集体研究并报乡镇备案。全县先后建成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盈利社163家,增加村集体年收入十多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村民人均月收入增加3000多元。
屏南县建立片区党委引领乡村抱团发展
屏南县联合地域相近、产业关联度高的村落成立片区党委,由所在乡镇党委班子副职担任党委书记,中心村党组织书记任党委副书记,其他村党组织书记和党员骨干任党委委员,共同破解各村在村庄建设、项目推动、矛盾调处、环境整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现资源互通、要素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成立片区党委15个,覆盖行政村53个,谋划实施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3个,总投资近2.55亿元。
周宁县“跨村联建”发展模式
周宁县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平衡、农村生产要素分散等问题,统筹地域相邻、人文相亲、业态相通的村成立联村党组织,通过“组织联建、队伍联管、产业联营、治理联抓、成果联享”的“五联模式”,将村党组织联合起来、将支部领办合作社联合起来,对联建村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已成功创建9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带,覆盖全县近38%的村,有力推动强村带弱村,村与村抱团联合振兴。
沙县区夏茂镇创新联村共富模式
夏茂镇以俞邦村为中心,联合周边5村,成立片区党委和联村公司,以“企业+联村公司+经合社”模式,建设“共享茶园”,开发“俞邦”系列农特产品,经营“寻根追味”小吃街,培育运营“小吃书记”短视频账号,实现抱团发展、增收致富。今年来,累计游客超10万人次,营收超200万元,带动联建村村财收入204万元,比增27.5%。
清流县沙芜乡“政府+村民”合资入股探索共富模式
沙芜乡采取“政府牵头、百姓入股、合作经营”的模式,成立清流县玖隆福渔业有限责任公司,其中,乡政府出资71.2万元,以乡属企业闽人之源生态康养有限公司注资入股、持有渔业公司51%股份,229户村民共同出资68.4万元、持有49%股份,共同推进九龙湖(沙芜)渔业综合开发。政府担保承诺保障村民本金不流失,村民按照股份获得不低于20%的利润。2023年,养殖经营实现利润34万元,村民分红13.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