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及九市一区乡村振兴工作展示
福建省深入开展“千村试点、万村推进”工作,大力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因地制宜走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形成了一批不同类型的乡村振兴模式路径。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一村一品”专业村培育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实行省市县三级梯度推进、分级培育,推动乡村小特产升级成大产业,全省打造形成茶叶、水果、蔬菜、畜禽、食用菌、水产、林竹、花卉苗木等一大批“一村一品”专业村,其中:省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970个,市县级专业村超1188个。
-
秀珍菇为村民撑起致富伞
——罗源县上长治村发展特色菌菇产业
-
火龙果铺就“红火”致富路
——翔安区大宅社区以火龙果为媒推动三产融合
-
做好杨桃“土特产”文章
——云霄县下河村杨桃打开产业新局面
-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福鼎市柏柳村以“茶”铺就振兴路
近年来,我省以创建美丽休闲乡村为抓手,深度开发农业农村生态、文化资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农旅融合产业,有效促进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全省培育形成省级美丽休闲乡村207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6个。
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活跃的优势,大力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采取结对共建、投资兴业、捐资捐物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省2050家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参与“兴村 ”2686个、 实施项目3337个。
-
民企带村 抱团共富
——光泽县止马镇与圣农集团探索产业强村富民新机制
-
村企“联姻”奏响发展“协作曲”
——连江县官坞村村企联动互促共赢
-
土楼变美宿 村民增收入
——永定区南江村“村企共建”激活土楼活力
近年来,我省积极引导乡村立足当地特色优势资源,完善网络、物流、冷链、仓储等配套设施,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2023年,全省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867.7亿元、同比增长10.8%。
-
搭乘“电商快车” 升级玛瑙产业
——海沧区东埔社区发展电商直播助力乡村振兴
-
“全国淘宝村”的致富经
——新罗区培斜村“竹席+电商”铺就致富路
-
藤铁+电商 点“铁”成金
——安溪县灶美村“藤铁+电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我省持续下派驻村第一书记,实行派出单位与驻点村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带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要素驻村,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创新开展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选派临近退休、有乡土情怀、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回原籍村或挂钩联系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帮助带队伍、争项目、促发展。全省累计选派驻村第一书记2.2万名,下派乡村振兴指导员1100多名。
20多年来,我省持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累计选认科技特派员8.9万多人次,全年在基层一线开展服务的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1.2万名,实现乡镇和重点行政村全覆盖、一二三产业全覆盖,有力推动乡村发展。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退伍军人、大学生、农民工等在外能人返乡下乡,通过担任村干部、投资兴业等方式,服务带动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
“90后”大学生回村当书记
——返乡创业大学生林露露
-
从“IT青年”到“乡村振兴带头人”
——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洪良彬
-
“在外能人”变身“领头雁”
——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孙开明
-
“旅长书记”带来的美丽蝶变
——“最美退役军人”林上斗
2018年以来,我省发挥对台优势,创新以乡建乡创为主题的闽台合作模式、第三方全程辅导服务模式和两岸建筑师联合驻村模式,累计引入140多支台湾团队500多名台湾人才,为400多个村庄开展乡建乡创陪护式服务,有效促进乡村建设发展。
-
打造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镇
——闽清县雄江镇用心构筑台湾乡建乡创人才家园
-
两岸合作活化传统古村落
——泰宁县际溪村打造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
-
从小渔村到旅游打卡地
——平潭综合实验区北港村打造台湾青年文创的热土
近年来,全省各地紧紧围绕农民就业增收和市民休闲旅游需求,挖掘乡村生态、文化等资源,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娱乐、科普教育、健体康养、民俗民宿等乡村旅游业,创建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域生态旅游小镇、金牌旅游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
做活福州“天涯海角”滨海游
——连江县茭南村“渔旅融合”助力海岛振兴
-
“众筹模式”激活乡村游
——同安区顶村村走出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
打造游客心中“山水间的家”
——涵江区双福村培育新兴乡村旅游目的地
-
滨海光影绘就乡村新图景
——霞浦县东壁村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近年来,福建省依托优质森林资源,扶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推进林业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效盘活林下空间,拓展林下空间使用权,促进农民增收。
-
下“竹”功夫 培育富民产业
——永安市上坪乡的可持续发展强竹之路
-
荒地长出“花果世界”
——永春县上沙村闲置山林地变致富“聚宝盆”
-
“全国林改策源地”的绿色发展之路
——武平县捷文村以林兴村、兴林富民
近年来,福建加快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突出优势产业、地域特色、龙头带动,打造区域特征明显、资源禀赋独特、产业优势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的绿色品牌,以品牌建设为绿色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生态产品溢价增值。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行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资源环境权益交易,首个省级碳市场综合服务平台、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中国碳票第一村”接连在福建落地,林业碳汇成交量、成交额均居全国前列。
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近年来,我省大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深入挖掘开发乡村红色资源,提升乡村文化内涵,发展乡村旅游、研学教育、文化体验等新业态,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力。
-
谱写“红色文化+”时代新篇章
——上杭县古田镇全力打造红色文旅小镇
-
“高山党校”引领振兴路
——同安区军营村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
“闽南井冈山”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漳浦县车本村借力红色资源走出发展新路
近年来,福建省立足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坚持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并举,加大保护力度,加强活化利用,让古老村庄焕发“时代生机”。全省共有传统村落1193个,其中国家级552个。永泰、连城、屏南、晋江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近年来,我省大力传承保护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积极开发民俗文化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价值,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我省各地深入挖掘人文历史资源,把人文历史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讲好乡村人文故事,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扩大对外影响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我省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力度,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
下乡的味道
——寿宁县下党乡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党群同心共促振兴
——江镜镇南宵村构建“353”党建工作制度助力乡村振兴
-
党建引领聚合力 乡村善治展新颜
——平和县新建村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
近年来,我省坚持“大村带小村、中心村带周边村、强村带弱村”,积极推行“跨村联建”方式,通过组织联建,打破区域界限,加强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走“党建引领、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全省累计组建联村党组织1095个、覆盖4018个村。
-
三村联建 抱团发展
——集美区灌口镇建立发展联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
强村带弱村 富村带穷村
——沙县区夏茂镇“五联模式”走出乡村振兴“幸福路”
-
“中心村党委”促共建共治共享
——罗源县鉴江村“跨村联建”实现抱团发展
-
集中连片一体发展
——建宁县高峰村“跨村联建”打造乡村治理示范片
近年来,我省各地不断创新村民议事协商机制,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协商民主治理水平,走各自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
协商民主议事 提升善治水平
——晋江市西埔村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
“一约三理事”解锁乡村善治“密码”
——光泽县黄溪村探索新机制开创乡村治理新格局
-
“功德银行”为乡村振兴“蓄”能
——漳平市香寮村积极探索“三治融合”新模式
近年来,我省加快数字技术在乡村的推广应用,开发建设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广电、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信息系统和简便应用软件,推动基层党建、政务服务、文化教育、科学普及、健康养老、低碳生活等数字化、智慧化场景应用,提高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
“小程序” 撬动“大治理”
——长泰区坂里乡推行“数字化+网格化”综合治理模式
-
“智慧灯光”赋能乡村治理
——南安市灯光村以“网格化+智慧治理”助推乡村振兴
-
数字赋能奏响新时代田园牧歌
——大田县阳春村着力打造“数字阳春”示范样板
在“千村试点、万村推进”工作的基础上,福建省开展“串点、连线、成片”工作,每个县(市、区)重点打造1-3条精品线路,把相近的精品村串联起来,连线成片,全省打造形成120条乡村振兴精品线路。
福建省立足乡村多样性优势,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探索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实操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