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农村建设品质提升暨乡村建设行动 > 基层工作
小寒时节,行走在福建乡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农民生活富裕富足,一幅“村美、人和、共富”和美乡村新画卷尽现眼前。
过去的一年,福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深化农村环境整治提升,深入推进“五个美丽”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打造既有肌体之美又有灵魂之美的福建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补短板 强弱项
冬日暖阳下,清澈见底的金溪泛着粼粼波光,将乐县南口镇蛟湖村村民汤有保,正沿着溪岸悠闲散步。这是他茶余饭后最爱的休闲去处。可是几年前,这条母亲河却让汤有保望而却步。
金溪是闽江的重要支流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河砂。曾经,两岸采砂场林立,采砂船来往穿梭。近年来,当地全面开展涉砂行为专项整治攻坚行动,先后投入1.1亿元实施农村污水处理PPP项目,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智慧化监管平台,调动乡镇、村、第三方运维单位等力量共同治污,农村污水处理率超过90%。
如今的金溪,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依托生态优势,当地做活“水文章”,发展水美经济,将漂流、观光、体育赛事等业态引入其中,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
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是衡量乡村建设成效最重要的指标。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历史欠账较多,城乡差距明显。过去的一年,福建坚持城乡融合、普惠共享,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乡村建设品质。
——全面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农村安全生态水系297公里;巩固提升农村电网,农村地区供电可靠率提高至99.96%;加快“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227.9公里;新建5G基站1.4万个,82%建制村覆盖5G网络,乡镇以上区域基本具备“千兆到户”能力。
——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12个县(市、区)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基本覆盖所有乡村学校;建立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保障服务网络,10561个村卫生室达到国家村级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加强城乡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完成农村幸福院质量提升1103所,乡镇(街道)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74.2%。
——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农村建设品质提升5类工程、21项重点任务、35个具体项目,完成投资超368.1亿元,占年度300亿元计划投资的122.7%;打造4个农村厕所革命样板县(市、区),实施84个整村推进厕所革命项目,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35%;全面建成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6%。
小切口 大格局
走进南安市官桥镇九溪村,自然古朴之风扑面而来。村庄四面环山,山涧溪流众多。村落依山傍水而建,彩色鹅卵石砌成的石厝,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近年来,这座掩藏在大山深处的古村落,揭开神秘的面纱,进入了大众视野。当地深挖生态与人文资源,引入专业团队开展特色石头厝修缮,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使其具备现代旅游、村居等实用功能。如今,九溪村已成为当地网红打卡点,乡村文创、古厝民宿、特色餐饮等新业态一应俱全。
不久前,省乡村振兴局公布2023年度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典型名单,九溪村作为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入选。
开展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等乡村“五个美丽”建设,是打造福建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
“和美乡村建设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个领域。”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为有效破题、找准工作载体和抓手,福建在全省部署开展“五个美丽”建设活动,着力培育一批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建设典范,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这个过程中,福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引导各地乡村利用旧物料、闲置物件、废弃农具,对村庄边角地块、房前屋后、街头巷尾、垃圾堆放点等进行改造提升,净化绿化美化村庄环境,实现“花小钱、办大事”。同时,坚持“原生态”,厚植山、水、林、田、湖为一体的生态底色,守护乡愁记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内涵,充分体现村庄固有风貌、特色、肌理、样式。
美丽建设激活了美丽经济。
“我们把乡村‘五个美丽’建设与联农带农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深度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多元价值,大力培育庭院经济、田园经济和农旅经济等新业态。”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全省已建成美丽庭院55211户、美丽乡村微景观18485处、美丽乡村小公园4085个、美丽田园1398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547个。去年,“五个美丽”建设带动12.4万名农户,人均增收约6000元。
外塑形 内铸魂
如果说秀美风光是乡村静态的风景,那么去年夏天火爆出圈的“村BA”可谓乡村动态风景线。作为一种新的乡村文化现象,“村BA”为我们观察新时代乡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窗口。从中,我们看到当代农民的火红生活,感受乡土中国的时代脉动,体验广大乡村的文化新貌。
乡村建设,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既要塑形,又要铸魂。
“我们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努力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的美好家园、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省委农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过去的一年,福建深化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宣传教育,持续推进“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活动;出台《福建省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新增58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新申报42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编辑出版《乡士乡贤》《乡居乡聚》《乡土乡味》等乡村文化记忆丛书;开展“新时代文艺惠民八闽万村行”“乡村音乐会”“四季村晚”“村BA”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乡村善治,同样是乡村铸魂的重要内容。小小积分制,撬动起乡村治理新局面。
“刚交的10斤纸皮,参考市场价约7元,按照1元兑换100积分,可换到700积分;如果月度积分能排前十,还可能获得红榜奖励1000分……这些积分在村里都能当钱用!”一大早,罗源县白塔乡南洋村村民兰宝金,便扛着一摞纸皮来到村里的积分兑换超市,高高兴兴地换取了生活用品带回家。
原来,福州市试点推广文明积分制,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家园清洁行动。在南洋村,农民不仅可以通过房屋整治、污水处理等获得通用的文明分,还可凭借整理可回收垃圾获得专项积分。这些积分不仅可用于兑换商品,还能作为授信依据,向银行申请“文明积分贷”。
积分制,让农民在乡村治理中唱主角;数字赋能,则让乡村治理“跑出加速度”。
“不托关系不找人,我用手机就把事办好了,房屋已经进入施工阶段。”不久前,莆田市涵江区萩芦镇南下村村民郭金火通过“数字萩芦”小程序,快捷完成了建房审批。过去,由于审批手续不透明、不规范,农村建房产生矛盾纠纷。抓住痛点后,萩芦镇开发了集申报、审批、公示、验收、监管、执法、服务等功能的“数字萩芦”平台,实现农村建房“一网办理、一体调度、全程监督”。
近年来,福建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六要”群众工作法,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全省运用“网格化”治理的村4045个,“数字化”治理的村2072个,9581个村运用积分制,2980个村推广清单制。
静美古村 廊桥人家——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美丽休闲乡村)。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小寒时节,行走在福建乡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农民生活富裕富足,一幅“村美、人和、共富”和美乡村新画卷尽现眼前。
过去的一年,福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深化农村环境整治提升,深入推进“五个美丽”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打造既有肌体之美又有灵魂之美的福建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